日前,筑境设计总建筑师王大鹏的个人最新著作《墙里门外:一个70后建筑师的手记Ⅱ》正式出版,本书系《西北偏北—一个70 后建筑师的手记》一书的姐妹篇。
《墙里门外》不仅是个人建筑生涯的行走笔记,更是一部镌刻时代印记的空间史诗。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试图以文字为凿,凿穿那些横亘在专业与大众、形式与内涵、历史与未来之间的厚重围墙。当混凝土被赋予温度,当钢结构开始呼吸,建筑便不再是冰冷的物质存在,而成为承载集体记忆、诉说时代故事的生命体。
在书写这些篇章时,作者逐渐触摸到建筑最本真的质地——它既是庇护肉身的物理空间,更是安放精神的诗意栖所。每一个檐角的起落,每一条廊道的转折,都在无声地记录着人与时代的对话。作为建筑师,我们不仅要塑造空间的形态,更要编织那些流淌在梁柱之间的文化基因。
愿这本书成为一扇旋转门,让专业思考与大众认知在此自由穿行;成为一组共鸣箱,使建筑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在此交响。当晨曦掠过城市天际线时,那些被我们亲手垒砌的墙壁,终将在时代的阳光下,投射出超越物理维度的思想轮廓。

王大鹏 著
ISBN:978-7-5591-4131-6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我始终能感受到大鹏身上独特的“多面性”张力—建筑师的理性严谨、读书人的思辨敏感、社会观察者的批判意识,在他身上自然共生。《墙里门外》不仅是一位建筑师对其职业本源的追问,更是一个读书人对时代与人性的深刻洞察。这部文集恰似一扇虚掩的门,墙里是建筑师对空间与时间的凝视,门外则是他对生命本质的诗意追寻。
——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泰宁
2001年,我大学毕业,踏入建筑设计行业,自此便与图纸为伴。然而,对阅读与文字的热爱如同一束光,始终照亮我内心的角落,甚至也照亮我设计的建筑空间。设计图纸背后都有甲方,也就意味着约束与责任,而读写的“甲方”则是我自己,喜怒哀乐皆可肆意挥洒。自1993年起,我便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虽有中断,但至今已积累了近三十年的日记。这些形态各异的日记本,是我为自己创造的空间,也是对抗虚无时间的刻痕。陶渊明的诗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宛如一座灯塔,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激励着我慨然前行。
《墙里门外》是我个人建筑之旅的记录,亦是时代变迁的见证。书中,我努力打破墙里墙外的界限,让建筑与生活、艺术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我坚信,建筑绝非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充满温度、情感与故事的空间。在撰写这些文章时,我深刻领悟到,建筑师不仅要关注建筑的美学与技术,更要深挖建筑背后的人文精神与社会价值。建筑是时代的缩影,承载着过往,也预示着未来。我期望通过这些文字,激发更多人对建筑、生活与时代的深入思考。
——筑境设计总建筑师 王大鹏
摘自本书后记
作者简介

王大鹏
筑境设计总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参与和主持设计了浙江美术馆、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等项目,先后在《建筑学报》《建筑师》《书城》《中华读书报》等刊物发表文章数十篇,著有《西北偏北—一个70 后建筑师的手记》、《墙里门外:一个70后建筑师的手记Ⅱ》。
本书目录


内文摘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