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城市更新的创新实践:《复兴引擎:首钢三高炉更新的可持续性实践》新书品鉴会成功举办
Apr/2023.21

4月21日下午,作为筑境设计成立20周年系列重要学术活动之一,由筑境设计主办,《建筑技艺》杂志社承办的《复兴引擎:首钢三高炉更新的可持续性实践》新书品鉴会暨首钢三高炉、六工汇等项目观摩于北京首钢园区成功举办,数十位建筑行业专家、建筑师积极参加,围绕城市更新的创新实践展开交流与探讨,同时组织深入观摩首钢三高炉、六工汇等项目,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城市更新建设。

 

活动现场

 

 

 

 

01新书分享


新书分享环节由《建筑技艺》杂志执行总监杨琳女士主持,筑境设计董事、总建筑师,筑境设计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持建筑师薄宏涛先生进行了讲解。


 微信图片_20230428134328.png

主持人杨琳

微信图片_20230428134331.png

筑境设计董事薄宏涛

 

薄宏涛先生提到,首钢项目共经历了7年时间,是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完整系统设计,其中涉及产业策划、运营定位、交通梳理、景观系统建立、公共空间架构重塑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希望将设计思路想清楚、讲出来、写下来,并以出版的方式记录这些有价值的实践历程,这也是编写《复兴引擎:首钢三高炉更新的可持续性实践》一书的初衷。

 

全书记录了首钢三高炉博物馆设计的全过程,共分为六个章节,包括“历史溯源”“场所策划”“技艺相生”“空间概念”“现场执行”“记忆更新”。除了常见的更新策略的集成、技术路径的梳理和空间的关联等,还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记录,希望以此唤起人们的感知,加深人与建筑之间的交流,使翻阅这本书的每个人都能够与建筑群体、场域共情,这是对这一段难忘的设计和实践历程最好的回顾。 

 

 

 

 分享结束后,

 5位行业专家对新书进行了点评:

 

 

程泰宁(线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筑境设计主持人

 

《复兴引擎:首钢三高炉更新的可持续性实践》这本书是宏涛继《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的策略与路径》之后的又一本专著,是对他主持的首钢园区这一系列时代热点项目的工程回顾、技术思考与过程呈现,是他参与首钢的一系列更新实践,尤其是三高炉这一代表性项目的系统总结。建筑师的工作,不但要巧构思、精推敲、严建造,也要善总结、讲明白、写清楚,这才能对未来的类似实践有参考价值,才是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完整历程,宏涛的这种总结值得肯定。

 

 

单霁翔(线上)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北京首钢的城市更新是目前中国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更新实践,是中国进入存量时代后,在更新领域具备国际影响力的经典力作。

薄宏涛老师主持完成的三高炉更新是首钢更新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实践之一。去年年末,薄老师集成他的实践心得出版了专著《复兴引擎——首钢三高炉更新的可持续性实践》,全景呈现了他作为建筑师对于项目的精巧构思、全面思考和较为完备系统的总结,工程实践现场的情感和场景代入感很强,让人手不释卷。

三高炉的更新项目为首钢园区的复兴起到了引擎作用,也成为了京西最重要的城市文化和产业的活力高地。它的实践的可持续性除了狭义的技术层面,我认为还有广义的人文、情感、价值、城市动能等众多维度的可持续。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个积极的窗口,让更多的公众走进这个项目,感受遗存活化背后展现出来的文明的火花。

 

崔彤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首钢作为京西工业遗存,其意义不仅关乎工业文明,还关联到一代人的记忆,值得我们去追溯和传承。薄总主持完成的首钢三高炉更新改造项目作为“复兴引擎”,不仅成为了城市活力的生发点,还率先引领了城市工业园区内巨大装置的华丽转身,值得我们关注和敬佩。希望《复兴引擎:首钢三高炉更新的可持续性实践》一书以及首钢三高炉更新改造项目能够推动工业遗产改造更新,成为城市文化更新当中的活态文明样本。

 

胡越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首钢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里程碑式的工业构筑物,也在北京城市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首钢三高炉更新改造项目是工业遗存再利用的创举,它将炼钢设施转变为人的活动设施,为北京这一超大型城市增加了纵深感和趣味性,值得人们反复体验、阅读,其意义已经远超对建筑或工业厂区的改造。并且薄总能够将这一工程实践总结成书,为当下及未来提供了可贵的资料,这对北京以及中国城市发展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李存东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中国建设科技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

在当下由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转型的过程中,首钢改造无疑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举动,同时也是建筑学界的代表性事;/‘。件。早在两年前我们就向薄总请教过项目情况,因此更能感受到设计团队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的匠心。项目由建筑单体改造延伸到区域更新,由景观营造体现出生态文明,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复兴引擎:首钢三高炉更新的可持续性实践》一书详细展示了项目细节,能够让我们对这一时代性事件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

 

 

 

02沙龙研讨


沙龙研讨由筑境设计董事、总建筑师,筑境设计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持建筑师薄宏涛先生主持,共计邀请了8位行业大咖进行交流分享。


 微信图片_20230428134359.png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李存东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首席专家,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副总建筑师,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宋晔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弘石设计创始人、董事长、总建筑师

 

   

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合伙人、

总裁、设计总监

 

陈自明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Q1

何为大尺度工业遗存更新的核心内容?

 

薄宏涛:

在首钢园的改造更新中,无论是建筑单体还是工业园区,其尺度都远远超出了建筑师习惯接触的范围。我收到了一些反馈,认为园区尺度较大,行进路线较为复杂,在游览过程中很容易迷失方向。因此我想提出今天的第一个问题,对于大尺度的更新项目,我们关注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什么?作为建筑师,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块场地带来什么?

 

宋晔皓:

首钢改造规模巨大,功能也十分复杂,因此对于不熟悉园区的人来说,其复杂性必然会带来一些困惑,但这恰恰是项目的特色所在。一方面,首钢的改造更新本身就值得被反复体验,进行深入的了解,是需要用脚丈量的建筑。另一方面,项目虽然没有严格进行区块分割,但这种复杂的流线能够为人的体验带来多种可能性,非常有趣。

 

汪恒:

首钢改造实现了工业遗产的惊艳转身、变身,实现了功能、社会、风貌等多种价值聚升、巨升。建筑师在进行大尺度的城市改造设计时,需要大小尺度兼顾,需要自己不仅作为建筑师去工作,也应以城市设计师的思维视野去考量,从城市、环境和历史、人文等多时空维度去分析问题、挖掘价值、探明需求、辩明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保护、传承、创新,以期实现大尺度空间环境的文明提升与发展。

 

胡越:

首钢园作为大尺度的工业遗存,改造中最重要的就是保留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它的复杂性正是来源于原真性,是不可避免的,这也说明了改造工程的巨大和工艺的复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规划设计本身就是自上而下的设计与自下而上的使用的结合,个体对建筑使用目的的差异必然会引发不同的需求,建筑建成后也需要接受自下而上的考验,因此建筑师在设计时也需要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范畴。

 

崔彤:

工业遗存的尺度已经无法更改了,它原本就不是为人服务的,而是为钢铁服务,因此对其原真性的保留意味着建筑必然是“非人化”的。工业建筑的优点在于清晰的空间形态和建构逻辑,这是非常珍贵的,它也必然存在一些缺陷,例如非高效、非便捷的路径,但这也恰好让首钢三高炉这一由工业建筑改造而来的博览文化建筑变得更有趣味,有着天然的空间叙事感。

 

李存东

一方面,针对大尺度的空间,可以从步行的角度和乘坐交通工具的角度分别进行考量,因为基于这两者的尺度判断存在巨大差异,例如走路需要一个小时的距离可能坐车十分钟就能到。另一方面,未必每个参观者都可以一次性将园区内的全部内容游览完毕,因此可以在大尺度的园区中进行散点式的设计,再基于每个点去考虑尺度、空间、内容等问题。

 

张兵

首钢园的尺度本就非常特殊,很难用常规的空间尺度去衡量。我们在首钢园内也参与了一些项目,因此来到园区的次数比较多,也在其中体验过不同的行进方式,例如步行、骑车、坐车,由此发现很多人就是专门来这里走路的,他们很享受通过步行的方式感受首钢的尺度。如果在未来的运营中能够增加园区内共享单车的数量,能够让人以更舒适的方式适应首钢的尺度。

 

赖军

首钢园的尺度和规模赋予了项目独特的魅力。作为工业遗存,它的尺度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克服为工业服务的建筑向为人服务的建筑转变中的困难。它的大尺度让项目不仅是建筑实践或城市更新实践,更是一个社会实践,涵盖了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开端,能够在各方的参与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持续更新,变得越来越好。

 

陈自明

一方面是园区的尺度,很多游客都将首钢园视为公园,因此它的大尺度完全没有问题。并且园区在未来会动态发展更新,产生更多的功能弥补巨大的尺度。另一方面是建筑本身的尺度,这与建筑性质有关。改造项目原有的特性虽然能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趣味效果,但这也意味着建筑师需要考虑更多因素。首钢三高炉在改造后虽然性质发生了变化,但新的功能与建筑空间非常匹配,能够在保留原有建筑灵魂的同时,融入新的精神,是非常成功的。

 

 

 

Q2

如何变革传统建筑类型学的技术积累以应对复杂的城市更新?

 

薄宏涛:

不同于过往的办公建筑、居住建筑或者医疗建筑,城市更新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社会文化、历史、艺术和经济技术、科技一系列的问题统合体。建筑师不再是单一的类型专家,需要具有解决那些细密的、各工种相互统筹的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那么,对于传统建筑类型学的技术积累和现在我们面对的一种横向的、针对各种不同的社会因素统筹更新的现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筑师尤其是年轻建筑师应该怎么去认识和把握?

 

宋晔皓

所有的实践创新都需要技术推动,这个特别重要。但是我们也得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这个世界是一个完全靠硬技术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世界,那么反而简单了。还有很多涉及到社会关注、文化关注,甚至作为建筑师基本功的塑造美的训练,仍然需要同等甚至更加重视。在此基础上,再把技术体系、科学体系,艺术体系、人文体系揉在一块,逐步摸索,总会有一个比较圆满的解答。

 

汪恒

城市更新的复杂性在于既有建筑、城市显性物理空间存在的背后还涵盖着社会、历史、人文、经济、政治等各种各样隐性关系,更新的类型多种多样,如工业遗产类、历史文化街区类、旧社区住区类、城市旧街区类等,因此城市更新建筑师设计师需要更具有专业的系统丰富的相关知识积累和智慧;同时因为城市更新不仅仅设计建筑空间环境,还涉及需要设计、处理与这个环境相关联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关系,因此从城市更新设计工作组织的角度来说,在专业的建筑师设计师作为设计主体基础上,应该也很有必要需要直接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也需要更多的社会相关方如公众参与进来,才能有利于城市更新问题的解决、价值保护提升、需求满足、目标的实现。

 

胡越

前面提到伦理逻辑问题,其实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虽然说不清楚,但是我觉得足以让我们进行反思和思考。当我们对环境采取措施的时候,重建的这个环境应该具有什么状态?改造者是否应该背负道德的责任感?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我们需要考量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并不证明我们不需要答案。

 

崔彤

工业建筑的传承所呈现出来的建构和记忆逻辑,其实和中国传统建筑的体制逻辑类似,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的组织方法。稍微极端地说,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工业建筑,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结合城市更新来说,城市由小到大地发展和拓展,可以变成房子、院子、街区、城市,工业遗存与城市更新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它不仅涉及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城市更新问题,还有空间的逻辑,技艺的逻辑,以及伦理的逻辑在里面。在我看来,工业建筑的城市更新是一个关于建筑何去何从的问题,也是我们未来建模方向性的问题。

 

李存东

城市更新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从环境的角度看,所有的新建筑都是城市更新,都是植入一种内容,植入一种生活,植入一种场景,对原有的环境做一定的改变。它的价值不只是它现在所用的,更多的是它的延续性。在城市更新的维度上,建筑师的能力一定要是一个更加综合的,所以我们现在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实际上就是利用我们的知识和专业度完成设计,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建筑师既是专业代理人,又是公共利益的代言人,从这个角度讲,希望政府能够赋权给我们,来一起推动城市发展。

 

张兵:

我们的城市确实到了一个需要更新的阶段,除了像首钢这种宏大场景的更新外,城市中还有大量的平凡建筑,可能这些建筑的更新会给更多的普通人带来真正的改善提升。我觉得这是城市更新对于整个社会最大的一个意义,很多项目之所以要改造,就是因为它现在的内容和形式,包括空间都已经不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了。我们有种说法叫以终为始,就是未来这个东西要做什么?怎么样去设计才能实现目标?空间既可以从建筑维度,也可以从空间维度、景观维度,包括我们刚才谈到经济的、社会的、人文等一系列维度去进行更新调整,到底怎么做,这需要我们多多思考。

 

赖军

城市更新是一个非标的产品,不同项目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我曾经用建筑设计的手法检核城市更新,后来发现无论是设计方还是甲方都会有需求内容的缺失,这就需要建筑师从侧面去引导和参与,了解清楚更新改造和商业运营到底怎么结合?这一点建筑师必须自己得有深刻的体会,加上运营方的配合,项目才能成功。这也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在认真在思考、探索的,非常符合目前我们的状态。

 

陈自明:

更新改造可能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是更新改造后功能与原有功能一致,另一种是它的使用性质彻底地发生改变,而这种改造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抓住一点,因为它毕竟是一个既有建筑,那么就需要还原原有建筑的精神所在。就像现在看到的这个建筑一样,新的建筑是加建的,手法与老建筑相辅相成。整个建筑的品质,无论是室内、室外,包括景观都有一个提升,我觉得这是项目的关键。当然,未来我们也可能以此为基础拟定一些标准,将更新改造规范化。

 

 

 

Q3

如何达到城市更新的创新实践?

 

薄宏涛: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体现它的价值,我们现在一般是做到 50 年,这个导致了我们缺乏所谓的渐进式中心和弹性的过渡利用,而这两点其实是城市更新领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也呼吁是不是能够以梯度的、弹性的路径,制定一个呈阶梯状的标准。我觉得这可能对于大量业主用相对小的代价和投入来换取一个阶段繁荣有很大帮助。

 

宋晔皓

增强社会关注,通过设计体现社会公平发展,奠定一个更和谐发展的根基。

 

汪恒:

通过城市更新设计,使城市新与旧关系达到最佳、动态、可持续的平衡。

 

胡越

城市更新能够重新定义城市生活,需要社会和建筑师共同努力。

 

崔彤:

如果城市或建筑作为支撑体系,它应该具有通用的、万能的、新的空间效能的释放的可能。

 

李存东:

集思广益,更广泛的融智、融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思考和碰撞。有机生长,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每时每刻都在改变,但建筑的变化具有阶段性,我希望城市更新具有有机生长的可能性。

 

张兵:

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应该有一个相匹配的鉴定方法和评级标准。在这些法规还没出台之前可以更有选择性的做城市更新项目。我们几十年的发展并没有建立一个特别好的生态环境,城市更新作为一个新的环境,有机会让建筑师进行更大的发挥,这需要我们全体设计师在城市更新领域建立一个良好的秩序。

 

赖军:

城市更新最重要的是它的可持续性,建筑师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但是整个城市的公众都要参与进来,从可持续的角度不断地演进、迭代和发展。

 

陈自明: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我们城市更新的一个目标。

 

 

 

 

03项目参观


首钢三高炉博物馆及全球首发中心

首钢三高炉博物馆及全球首发中心位于园区西北,西接石景山和秀池,北依西十冬奥广场,东侧是首钢大道和与之遥相呼应的一二高炉。核心设计策略为“封存旧、拆除余、织补新”,即谦恭对待工业遗存,保存专属于土地的城市集体记忆;谨慎拆解不必要的构筑,打开工业与自然对话的通廊;塑造公共空间叠合不同场所,置入功能激发活力,成长为城市生活的崭新组成部分。
 

壬寅年正月初四,第24届冬奥会的开幕式上,三高炉项目的功勋柱和铁水光带、功勋墙、净水院与生命之火、出铁场平台依次出境于张艺谋导演的开幕影片之中。作为一个世纪前企业建设的起点,这里是园区炼铁设备最密集、特征最鲜明、空间最震撼的区域。周期停产后的寂静园区被冬奥引爆唤醒,也让曾经的功勋高炉迎来了凤凰涅槃。


 微信图片_20230428150751.png

俯瞰高炉全貌(自然与工业的对话)©王栋


现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