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程泰宁传》新书发布
May/2024.22

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程泰宁传》于今年3月正式出版。该书作为中国工程院组织编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含自传)系列丛书之一,旨在记录院士为国家和科学技术事业繁荣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及其成长经历,激励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奋。由陈敬执笔的《程泰宁传》自2017年动笔,历经6个春秋,经过数十次修订与打磨,于今年得以面世。书中不仅展现了程泰宁院士的学术成就和价值观念,更深入挖掘了他丰富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建筑儒匠形象。

1725936915351938.jpg


以下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建工社建筑分社”



程泰宁的名字是这样

走近人们、走进课堂

和研究者的视野:


01  杭州黄龙饭店、杭州铁路新客站、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加纳国家剧院、马里共和国会议大厦......

一个个在行业内熠熠生辉的项目炫人耳目。


02  泰宁尺度、语言·意境·境界、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理论、打通美学与这些界面的努力......

如此种种,让人敬慕不已。


03  中国工程院院士、“梁思成奖”获得者、筑境设计创始人......

一个个这样的title,让人心生敬畏。





但在这本娓娓道来的

传记里,

我们看到的却是:


01  一个来自邻家的平凡的江南少年

——不乏空灵与活力......


02  一个努力向前、激昂奋进的青年,一个守拙往前的中年

——其间不乏岁月中的温情与愤慨......


03  一个儒雅而执拗的老先生

——不乏变通与妥协……





这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程泰宁传》

中的程泰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程泰宁传


陈敬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


出版时间

2024-03



“老大,别看了,进来吃饭吧!”


一心善堂的二楼有条不到两米宽的环廊,这里是程泰宁最喜欢停留的地方。他会长时间坐在走廊上俯瞰从房前逶迤流过的长江,目光追随江面上一艘艘大小不同的船只,想象它们到底会流向哪里。


母亲常说,家乡就在江的另一端。这让他对这条被称为“东西万里川、上下五千年”的大江有种说不出的情感。事实上,尽管他童年生活的轨迹颇为凌乱,但将其连成一线就会发现,始终没有离开长江流域,两次长途迁徙(逃难与返乡)也是乘船走的长江。直到今天,他仍会梦到童年时的家,就像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随波逐流。


或许,对程泰宁来说,故乡不是某个地方,而是一片孕育并延续了华夏文明的广阔流域。他搭乘着“家庭号小船”——在战火中虽然破旧、动荡,却不乏温情——从这里缓缓而来,带着这方水土赋予他的清秀与温润,带着他的敏感与开阔,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长江文明第一文人屈原和他那句著名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别样的乡愁呢!


——《程泰宁传》P11




这是对程泰宁童年生活的诗性描述。而少年时代程泰宁的侠客梦,还有球星梦与文学梦,是不是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



1725935949636702.jpg

抗战期间全家合影,1941年重庆渔洞溪

前右一:程泰宁







在接受美的熏陶,一路寻梦的过程中,程泰宁爱上了建筑学。在确定了目标之后,不负青春就成了他的主题。


哪怕只是在简陋的筒子楼里面生活,

哪怕只能在各个领域牛刀初试,

哪怕经受各种挫折和委屈,


程泰宁感受到的却都是无尽的活力与盎然生机,人生难得几回搏,时代精神荡涤了一切……





“你又没睡吧?”早上醒来,徐东平一眼就看到了桌上的方案草图,昨晚睡觉前还没有呢。


“睡不着啊。”程泰宁闭着眼睛,含糊地应了一句。


“你这样可不行。每次连熬几个通宵,你都睡不好。现在不用熬通宵,你怎么还睡不着了!你能不能晚上别想工作了!”


“我也不想这样啊!可闭上眼睛脑子里都是图纸。有思路了,总不能不画下来吧!”“那身体怎么办啊?”


“没事的,我还年轻,少睡点觉不要紧的。累极了,总会睡着的。再说,这样我还能比别人多出许多时间呢!”


徐东平叹了口气,起身准备早餐。


失眠,是用脑过度的症状。经常性的睡眠不足,不仅会让人在日间容易疲倦,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才能维持正常人的精力水平,而且长期超负荷运转,很容易形成神经记忆,导致长期睡眠不好、失眠,甚至要借助药物才能入睡。这就是程泰宁在年轻时落下的病根。


——《程泰宁传》P85



1725862956101842.jpg

1725862965757011.png

上图:大学生活,(课间休息)左:程泰宁

下图:1956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新闻简报第46期《试行国家考试》画面



1725863079484204.jpg

1725863093693137.jpg

1725863100870239.jpg

上图:1958年,国家体育场方案,西立面图,手绘

中图:1960年,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方案,手绘

下图:1962年,古巴吉隆滩胜利纪念碑国际设计竞赛方案








穿越风雨,十年沉潜的程泰宁始终没有忘却心中的诗与远方,虽然他的处女作只是一座公共厕所……


但无疑,

当他再出发的时候,

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

他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


他过关斩将,创作了黄龙饭店、加纳国家剧院还有马里共和国议会大厦等标志性作品……


1725935539209299.jpg

黄龙饭店

1725863385696304.jpg

加纳国家剧院

1725863393508834.jpg

马里共和国议会大厦





与很多人不同的是,程泰宁在不断接近成功的时候,为了实现自己重铸中国建筑辉煌的梦想,却面临了举步维艰、山重水复的境地;


在并不孤独的上下求索之中,程泰宁无论在理论还是创作领域都渐入佳境,并以不俗的实力和精彩的创作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品是创意工作者最好的名片,也是他独特人格、审美、修养、哲思与创作力的综合呈现。用作品说话,体现了他对这份工作的最大尊重。至今仍活跃在创作第一线的程泰宁就是这样做的。


年至耄耋却依然中气十足的他,在新世纪的二十余年中以每年平均一到两个实施项目及三四个方案的增速,不断刷新自己的作品清单:


上海中心(方案)、龙泉青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宁夏大剧院、西安大明宫遗址博物馆(方案)、上海君康金融广场、临沂沂蒙革命纪念馆、湘潭博物馆与规划馆、温岭博物馆、浙江黄岩博物馆、苏步青纪念馆、苏州越城遗址博

物馆、湛江文化艺术中心(方案)、天津美术学院(方案)、南京美术馆新馆、青岛红岛铁路客站、北京副中心城市设计与建筑(概念方案)、长春世界雕塑艺术博物馆、厦门新体育中心与新会展中心城市设计、厦门新会展中心、北京新国

展二三期城市设计及建筑概念方案、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创新港科创基地8及9号楼、南京北站站房暨站城融合核心区设计方案、杭州西站枢纽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厦门超级总部(方案)、国深博物馆(概念方案)、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剧院

(概念方案)、江阴中华国乐中心、徐州宕口酒店、淮安中国水工科技馆、西昌电影博物馆聚落中国电影发展馆、四川凉山州博物馆、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衢江姑蔑古国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长沙香江科学城可信展示区标志性建筑……


这些项目,有的在建成后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大奖,有的正在建设实施,有的则是以“全华班”阵容在国际顶级竞赛中赢得了设计权。


——《程泰宁传》P230、231




鲜活的生活就这样成就了院士的独特人格,也成就了程泰宁院士的独特魅力。


但这不是全部。在平凡的生活之维外,程院士的思考与探索,更多的是精神圣域和文化之维,个体的独特性融入文化的殊异性,而获得了一种神秘的张力。


正如作者所言的执着/超脱,强势/无奈,完美/妥协,激进/低调,喜新/守拙,大气/细节,自我/随和,荣耀/寂寞的二元对立……


1725936262351139.jpg

第十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职业组主评,2024年2月28日,南京



听听程泰宁院士的

心声吧:




我是前浪吗?


他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地问自己。恍惚间,仿佛已身处海边。在天水与共的那片辽阔里,他看到波浪翻卷,潮水在高高潮头的引领下奔涌向前。他看着,想着,忽然意识到了什么。


我是潮,不是浪。


浪和潮似乎也听到了他的自白。浪骄傲地笑了,问潮也似在问程泰宁,“我们同为海水,有何区别?”


潮想了一会儿,回答说:“你我确实都是海水。不过,我是在天体引力下的自发涌动,永远不会停歇;而你是被海风吹起的波动,被岩石撞击的水花,若是没有风也就没有你。我们怎么可能一样呢!”


浪听完,低下骄傲的浪头。海面上重归风平浪静,但潮汐依旧。


睁开眼睛,程泰宁对“前浪后浪”一说已全然释怀。潮也好,浪也罢,自己就是一滴海水。如果说真有什么与众不同,那就是,只要梦想尚在彼岸,他就一定还在涌动的路上……





正如传记作者陈敬

在后记中的总结:

这是一本介乎

他传与自传之间的传记。





他传求真。


六年数百小时的直面交流,构筑了“口述史”的真;参加完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沉浸在档案、图纸、信件、手稿、照片、音频、视频,以及访谈交流中的重新发现,成就了“信史”的真;穿越历史缩小代差,走入建筑跨越壁垒,拨开行为发掘思想、寻找逻辑,或可化为“解读史”的真。因不敢有瑕疵,下笔寥寥两行,墨盒车载斗量。


自传求实。


作为一支被先生称为“不是太合适也不是不合适”的“笔”,除了要将先生惊人的记忆和鲜活的讲述转为珍贵感人的细节,也要完全接受先生对毫厘之差的不断调校。如果本书的准确性、独特性和可读性能得到读者的些许认可,那多半都是先生的功劳。







1725864569368931.png

1725864579463276.png

1725864585559585.png







程泰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筑境设计创始人





从业以来,主持设计国内外工程近200项,多项作品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其中,杭州黄龙饭店、杭州铁路新客站、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获得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展艺术创作成就奖;杭州黄龙饭店、杭州铁

路新客站入选中华百年建筑经典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加纳国家剧院、马里共和国会议大厦入选国际建协(UIA)《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选》(该选集选出了全球100年中的1000件优秀作品)。建筑作品集被收入国际知名出版机

构澳大利亚IMAGE出版集团的“世界建筑大师系列”,成为该系列收录的第一位、目前也是唯一一位中国建筑师。


关注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理论体系建构,先后提出“三个立足”“三个合一”以及“语言、意境、境界”等打通美学与哲学界面的建筑创作理论。领衔承担了六项中国工程院重大及重点咨询课题。出版《程泰宁建筑作品选》(五卷)、《程泰宁——建筑院士访谈录》、《程泰宁文集》、

《语言与境界》等,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编出版《中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学术著作。





序《程泰宁传》


友人把陈敬和她的一部传记文学手稿介绍给我,传记写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先生。我与陈敬和程泰宁先生都素昧平生。友人期望我能对她有所帮助,并把一份打印稿递到我面前。我从首页顶端看到一个第13稿字样,便问:“改

了13稿?”陈敬说:“不止,后来改的不标记了。”


我没见过哪个作者将一部书稿改了这么多次!我看了几页,对她说,你的文字是很好的,这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是你能够写好的根据。我还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去掉可以不写的,留下的就是好的。我不知我的泛泛之谈对她有什么用。

后来我看到了她惊人的进步。我相信这是她在孜孜不倦地进行了那么认真的斟酌修改后达到的一个质的飞跃。


陈敬说:“这是一本介乎他传与自传之间的传记。”为什么?陈敬一遍遍地修改,基于她与程泰宁先生“六年数百小时的直面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了“口述史”的真,又有程先生对陈敬文稿提出的修正,还有陈敬所坚持的求实求

是,这便是两个认真者的认知交织乃至融合于一书的传记。我感到我遇见一个既非他传也非自传的传记文学作品了,这是应该刮目相看的。


我是从这部传记中认识我读到的程泰宁的。他生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的年月,未及记事就随父母逃难到四川,战乱中的童年使他“不知何处是故乡”,但颠沛中渐渐刻骨铭心的记忆却使他童心中有了祖国,一个破败的被日本飞机轰炸

的祖国。传记里,他童年视角中的江村河流,被炸毁的房屋,亲人离聚,迁居又迁居……都有着仿佛能令人闻其声感其苍凉的真实。


新中国诞生了。他在全国扫盲和大办教育的背景里一路读书读到了大学,那是阳光灿烂的年华。结婚成家了,“长长的筒子楼,像一条空中胡同,串起每层十几户人家。”何曾想到,那就是孕育新一代优秀建筑师的摇篮。所有历史性的艰

难和困苦,都在考验和锻炼同新中国一起成长的这一代青年。在“五七”干校成立之前,程泰宁们就到农村去了。无论身处的“局部”多么真实,日后都会在一遍遍的反思中经历再认识。城乡简陋破旧的房屋,总在激励一个孜孜于建筑专

业的读书人。“高高的坡屋顶上面吊挂了一个15瓦灯泡”,光线很暗,程泰宁把桌子和椅子叠放上去,人再爬上去……这是什么,是努力靠近光明。


改革开放了,他感到西方现代建筑对我国传统建筑的冲击几乎是碾压式的。他紧迫地感到了需要向世界学习。然而几年后,他对建筑中出现越来越盛的“仿洋风”感到忧虑,进而在1986年的《建筑学报》上发表《立足此时 立足此地 立足

自己》,强烈直言中国建筑师要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坐标,走自己的路”。


这不是一般的认识。请读这段文字:“现代建筑以其变幻不定的笔触记载了现代工业文明的辉煌,也记载了它的混乱、冲突和矛盾。20世纪令人炫目的技术奇迹,不能掩盖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面对这种状况,有责任感的建筑师

无不感到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建筑师所面临的局面就更为严峻。但我们绝不退缩,绝不随波逐流。我们愿与所有有志于斯的同行一起,在商品经济浪潮冲刷中,验证自己的主张,树立自己的品质,重铸中国建筑的新辉煌。”这段话是

1994年的程泰宁和他的创作团队共同斟字酌句地写下的。 


2005年他发表了《东西方文化比较与建筑创作》。这已超越建筑技艺,进入大文化思考。城市出现大型怪异建筑,百姓怒批,这其实让我们有机会来认识,真正凝聚着中国文化的建筑,深蕴着对平凡事物的尊敬,洋溢着亲切的平民性格。2014年,程泰宁在第十届亚洲建筑国际交流会上做了《语言·意境·境界—东方智慧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的发言,他以“境界”为哲学基础,以“意境”为美学特征,以“语言”为媒介,简述一种融合古今中西的建筑理论体系。在

这里,我看到了一位中国院士的境界和建树。


再说这部“介于他传与自传之间”的传记,它令我想起,1946年有人劝说爱因斯坦写回忆录,爱因斯坦几经考虑后在《自述》中写下了他曾经的忧虑:“现在67岁的人已完全不同于他50岁、30岁或者20岁的时候了。任何回忆都染上了当

前的色彩,因而也带有不可靠的观点。”后来爱因斯坦同意写了,因他想明白了:“讲一讲自己努力和探索过的事情,在回顾中看起来是怎样的,那该是一件好事。”


爱因斯坦给出了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事实:即使是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写回忆录要达到同当年一样的绝对真实,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不是就有无法达到的“真实”呢?不是的。经过岁月淘洗,对往事的认识可能穿透时空获得更

高的真实,即本质的真实。


不仅写作如此,阅读也如此。一部传记文学作品写的人物(包括纪实作品的人物),是某作者写的某人。那么看一切纪实作品,只能看到作者是怎样看世界和看所写的人物的。这就是纪实作品的人物特征,这个特征要求作家去开掘和创造

出超越采写对象的社会意义、美学意义。这并不是降低传记或纪实文学的真实性,而是提出一个更高的命题:去追寻本质的真实。


我仔细读下来,感到陈敬所写的程泰宁先生,最精准的刻画也许莫过于她在《后记》中归纳的:“除了最先闪过的博学和睿智外,执着/超脱,强势/无奈,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程泰宁传





5555.png



出版发行

出版时间

页数

ISBN

装帧开本

定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4年03月

334

9787112291717

精装 16开

98元









*文字与图片来源于建工社建筑分社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与行业内人士分享和交流,部分内容采用了相关公开数据、图片等。如有涉嫌侵权,敬请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


编辑排版|筑境设计品牌部

商务联系|400-8066-508